政治理论学习 I 为什么格莱珉扶贫模式难以在中国复制?

时间:2019年04月03日

来源:bat365官方登录中文

浏览:

        4月1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杨方方教授在成智楼324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为什么格莱珉扶贫模式难以在中国复制?》的精彩讲座,学院领导、教师、硕博士生到场聆听。

        什么是格莱珉扶贫模式?为什么格莱珉模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但却在中国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格莱珉模式给中国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针对这些问题,沿着“内化——规划——外化”的学习思路,杨方方教授为在场师生进行了清晰思辨的解读。

        首先杨方方教授简要介绍了格莱珉模式的提出背景和具体内容。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格莱珉模式突破了没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愿意放贷给赤贫人士的现状,使用同一个核心模式在全球缔造出了一个个高效的资本循环系统和深度互信的自治型社区协作组织。杨方方教授认为格莱珉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综合风险防御机制的社会创新模式。不仅仅是一个银行,也是一个社会的创新过程。

        虽然格莱珉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通过在150多个子项目,共计帮助了1700万低收入家庭摆脱贫困。

        然而,看起来如此有效的格莱珉扶贫模式为什么在中国不能生根发芽呢?杨方方教授提出了五个原因,分别是:忽略人道、效率至上的本土规划、严重缺位的资源配置、欲迎还拒绝的制度设计、难以超越的观念预设。继而在与格莱珉模式的对比中,杨方方教授总结出我国扶贫工作存在的队伍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五花八门的道德风险层出不穷、福利病蔓延等问题。

         最后杨方方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实际上处于从最开始的“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及至现在的“授人以池塘“的3.0扶贫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企业应该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扶贫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此次讲座内容干货满满,让师生们对我国的脱贫工作有新的认识,给在场师生带来了理性与思辨式的启发,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